跨境隱私規則 (CBPR) 認證有助企業跨境商務, 台灣唯一當責機構資策會提供診斷及驗證服務

  2021 年,台灣是繼美國、日本、新加坡、南韓之後,第5個擁有當責機構的 APEC 會員經濟體。對台灣企業來說,等於可透過資策會的認證,取得 CBPR 標章,證明企業在資料隱私保護治理,具備一定程度的能力。然而,企業管理資料隱私,為何這幾年在全球越來越受到重視?

  萬物聯網加上數位科技的推展之下,與日俱增的資料產生跨境流通需求。不過因各地經濟體對隱私保護規範程度有所落差,若資料跨境流通產生障礙時,將不利自由貿易發展。

  因此 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在 2011 年通過「跨境隱私規則」(Cross Border Privacy Rules, CBPR),等於從區域市場共同規範的角度,協助會員國建立起一套安全可信賴的跨境隱私規則體系(CBPRs)。

  未來台灣企業想要遵循國內外法規,並取得 CBPR 認證標章該怎麼做?對於未來商務往來能獲得哪些效益?透過台灣唯一當責機構(Accountability Agent, AA)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以下稱資策會)的角度,邀請資策會科法所梳理 CBPR 認證之於企業,究竟有哪些價值!

  為何投資隱私資料保護,對企業而言可能從選修變必修?

  2021 年,台灣是繼美國、日本、新加坡、南韓之後,第5個擁有當責機構的 APEC 會員經濟體。對台灣企業來說,等於可透過資策會的認證,取得 CBPR 標章,證明企業在資料隱私保護治理,具備一定程度的能力。然而,企業是否具備資料隱私管理的能力,為何這幾年在全球越來越受到重視?

  資策會科法所組長林冠宇耙梳脈絡,其一是歐盟在 2018 年生效「一般資料保護規則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 )讓經貿商務環境更為重視個資隱私;其二是疫情讓許多貿易、商務往來必須仰賴數位環境的完善,或這幾年「元宇宙」概念興起,凸顯個人隱私保護與企業服務業務的扣連程度更甚以往,也讓數位環境的資料使用權利、義務規範成為顯學。

  「隱私保護對於企業治理而言,比較像光譜狀態,例如金融、社群平台、電子商務這類最容易握有消費者的資料,他們屬於最直接關聯的業者,」林冠宇解釋。根據資策會的資料發現,目前國外有報告指出將近 93% 的企業,須要向董事會報告隱私相關議題;2020 年 90% 的企業,在選擇供應商或產品時,會關注是否取得隱私驗證。

  換言之,未來隨商務環境變遷,當消費者隱私意識更為抬頭,甚至法規趨向嚴謹,政府對資料外洩情事的裁罰機率、金額若越來越高,企業應盡可能超前規劃導入資料治理制度,百利而無一害。另一方面,企業申請各類執照,主管機關也會審慎評估企業對資料隱私管理的成熟程度。

  不過林冠宇也提醒,企業主想完善組織的資料管理,必須有長期布局的思維。他解釋,「企業建立資料治理制度不是一蹴可幾,隨著企業自身的商業模式與環境持續做滾動調整;另外要完成 CBPR 驗證也非一時半刻能達成,如果企業對資料整備是從零開始,實際取證平均可能需要兩年時間。」

  申請 CBPR 驗證注意三大流程,一驗雙證有助減輕企業時間成本

  對於想認真做好資料保護的企業,接著可能會詢問,取得 CBPR 要注意哪些環節?林冠宇提到,依據 CBPR 體系目前有一個審核規則,透過 50 道問題加以檢視,銜接TPIPAS驗證規則之對接。並透過被授權的當責機構也就是資策會,進行書面及實地審查,評估企業是否足以獲得 CBPR 標章。

  至於實際流程,可粗分申請及審查兩大流程。首先是企業填寫基本資料及利益迴避聲明文件並遞交後,當責機構將依據申請企業的規模、預估個資數量、員工人數、業務類型等,進而準備驗證,包括驗證期程、人力等的安排。第二階段來到審查,這部分涵蓋書審、實審,前者會針對企業提交的制度文件進行審查;後者則是在協商的指定時間委派驗證團隊到企業內進行實地查核。

  由於目前多數台灣企業對 CBPR 的認識甚淺,因此資策會在審查之前,額外提供諮詢及診斷服務,針對企業的疑問提供說明,讓企業知道有哪些「考科」,預先練好基本功,避免在準備不足的狀態就去應考。林冠宇也特別提到,CBPR 審查難有一套完全制式化標準,因為每間企業規模不同、業務各異、資料量多寡也有落差,建議企業善用診斷服務,減少申請過程的冤枉路。

  另一方面,由於台灣也有一套行之有年的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制度(TPIPAS)驗證方案,目前台灣 CBPR 驗證是以 TPIPAS 為基礎,因此也鼓勵企業一驗雙證,等於兩個驗證標準一起準備,減少企業分別申請時的額外時間成本。經過審查環節之後,如果未能通過驗證,得以有補考機會;反之若成功取證,日後每年會以「一大一小」的形式定期驗證。所謂一大驗就是每兩年以大規模檢視企業狀態,隔年一小驗,會檢核前一年改善狀態。

  投資隱私資料與企業營運績效成正比,建議企業納入資料保護風管思維

  雖然企業投資隱私資料保護,對於營收沒有必然的正相關,但也許未來隱私資料保護也會如淨零減碳、ESG 指標,需要證明企業對相關議題的重視程度。對於投資人、消費者在評比企業績效或形象的時候,也會針對相關項目加以檢視。

  根據資策會觀察全球企業對資料保護的關注,確實發現隱私保護制度相對成熟的企業,在各項指標表現也傾向有更高分數。林冠宇指出,這幾年觀察對隱私保護表現不好的企業,通常績效也不是那麽亮眼,而且一旦發生資料外洩問題,不僅會墊高成本處理公關危機或賠償受害人,連同品牌在市場的評價減損後,連帶對營收業績也會影響。

  最後林冠宇以資策會為 CBPR 當責機構的角度,建議企業建置資料隱私的過程,其實也是在盤查及改善業務流程有哪些必要蒐集的資料,進而調整業務流程達成最小蒐集、最小侵害的同時,也能依據資料創新本身業務或商業模式。國外許多新創事業多以資料作為其創新模式的基礎。或是在關鍵營運的資料傳輸節點,納入風險管理的預防措施,等於預先打造一套防護網,有助未來事故萬一發生的時候,能即時做出反應,最小化隱私事故對企業營運所帶來的衝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