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郵件是由系統自動寄送,請勿直接回覆此郵件。《若您看不到此Email訊息,請按此連結顯示》 | |||
![]() |
![]() |
![]() |
![]() |
2025年08月15日 |
![]() |
|||
![]() |
|||
本期焦點:智慧機器人 | |||
![]() |
國際焦點摘要 | ||
GLOBAL HIGHLIGHTS |
![]() |
|
美國自動化促進協會發布《美國國家機器人戰略願景》,作為向國會提出促進機器人與自動化產業發展之政策建議 | |
![]() |
|
美國自動化促進協會(Association for Advancing Automation, A3)於2025年3月26日發布《美國國家機器人戰略願景》(Vision for a U.S. National Robotics Strategy)(下稱機器人戰略),作為向國會提出促進機器人與自動化產業發展之政策建議。鑒於製造業預估至2030年將面臨約210萬名工人短缺,以及中國在2030年工業機器人採用量預期超越全球其他地區總和等發展趨勢與挑戰,該機器人戰略之三大核心目標,包含確立國家級技術目標以確保美國在機器人技術開發、部署和負責任使用方面的領導地位;加速美國各產業採用機器人和具體化AI技術,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實現戰略獨立,建立具韌性的國內機器人生態系統,避免過度依賴特定國家(如中國)等,皆為美國當前所面臨之重大挑戰提出之應對措施。 鑑於此,機器人戰略亦提出核心政策優先推動事項之建議,包含:一、設立中央機器人管理辦公室及機器人委員會;二、實施租稅優惠措施;三、推動人才培育計畫;四、挹注學術研究及商業創新資金;五、制定產業新標準等。期望透過建立完整政策框架,整合產官學研界之資源,以強化產業競爭力、促進創新研發與人才培育,確保美國在機器人與自動化領域之領導地位。 |
|
![]() |
|
![]() |
|
![]() |
![]() |
|
英國發布《智慧機械戰略2035》,旨在建立與推動智慧機機械及機器人產業之發展,冀以提升經濟成長與產業競爭力 | |
![]() |
|
英國科學、創新與技術部(Department for Science, Innovation & Technology)於2025年2月11日發布《智慧機械戰略2035》(Smart Machines Strategy 2035),旨在建立並推動英國智慧機械及機器人產業發展,提出為期十年期程之發展藍圖,聚焦於提升經濟成長與產業競爭力,冀以強化英國於國際智慧機械領域之競爭優勢,規劃兩大核心目標,期望以需求推動技術導入與應用普及化,及以供給促進創新產業生態系發展,具體策略涵蓋產業市場推動、制度創新與法規調適三大面向。 政府將運用公共採購機制帶動應用,強化公私協作以加速智慧技術導入,並推動產業聯合計畫,透過採購保證、稅務優惠與補助等財務誘因,降低企業導入風險。同時,規劃設立「先試後買」實驗場域,提供驗證與測試認證服務,加速創新技術落地。為建構智慧機械創新生態系並吸引國際投資與人才,策略亦著重研發動能與新創支持,推動開源模組化元件開發,強化AI與物聯網等技術整合,並設立「卓越中心」統籌研發計畫。此外,政府亦有意設立跨領域培育中心與認證制度,推動教育創新與國際交流,整合產官學研之資源以培育人才;及推動智慧機械產業標準與技術認證制度之建立,並參採國際AI監管與倫理準則,以兼顧創新發展與社會安全。期望透過需求與供給雙軸並進,強化制度、技術與人才基礎,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智慧機械創新生態系之前瞻佈局,奠定長期競爭與永續發展優勢。 |
|
![]() |
|
![]() |
|
![]() |
我國焦點摘要 | ||
FOCUS TAIWAN |
![]() |
|
行政院通過「智慧機器人產業推動方案」,將跨部會合作帶動產業發展,預估2030年市場規模逾1,500億美元 | |
![]() |
|
國科會日前提出「智慧機器人產業推動方案」,以跨部會合作機制推動四大策略、三大目標,全面強化我國智慧機器人產業競爭力與自主技術應用能力,並確保資安與法規完備,打造具韌性與永續性的創新生態系統。本方案核心目標聚焦於三大面向:首先,透過國家發展基金挹注百億元資金,結合民間投資能量,加速系統開發與新創公司培育,提升智慧機器人自主研發與商業化能力;其次,建構完整產業鏈與生態系,預期於五年內推升專業用服務型機器人產值由現行40億元擴大至500億元;第三,積極導入智慧機器人於人力密集產業場域,提升社會應用普及度,以緩解勞動力缺口,實現技術落地。 為支撐上述目標,方案規劃四大策略,包括:一、技術研發佈局,於沙崙設置「智慧機器人研究中心」及於六甲設立「創新與應用研發中心」,整合上下游研發能量;二、產業聚落發展,於柳營建立智慧機器人產業聚落,串聯南部地區研究中心、新創基地與產業鏈節點,打造大南方科技廊帶,結合半導體優勢,形塑新矽谷產業樣態;三、完善資安與法制環境,推動標準檢測機制與資安驗證體系,確保智慧機器人發展符合我國資通安全政策;四、多元人才培育與應用推廣,涵蓋大專院校課程優化、職業訓練、在職進修及國際人才引進,同時推動示範場域建置與市場推廣,加速技術擴散與社會接受度。 |
|
![]() |
|
![]() |
|
![]() |
本期作者 | ||
WRITERS |
![]() |
![]() |
![]() |
王自雄 | 周晨蕙 | 劉心妍 |
主任 | 組長 | 副法律研究員 |
thwang@iii.org.tw | morningchou@iii.org.tw | hyliu@iii.org.tw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