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疫使力】後疫情時代應建立精準醫學產業鏈

王自雄/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任、台灣精準醫學學會理事

論者表示,政府、醫療機構及相關研發單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可借疫使力,透過精準醫學的概念應用以及基因體學、資訊科學及醫事技術上的創新,戰勝病毒並共同推動「P醫學」產業鏈的發展!示意圖。資料照片
論者表示,政府、醫療機構及相關研發單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可借疫使力,透過精準醫學的概念應用以及基因體學、資訊科學及醫事技術上的創新,戰勝病毒並共同推動「P醫學」產業鏈的發展!示意圖。資料照片

  「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5年於國情咨文演說公布國家方案後,引起國際間的注目與仿效。這個又被稱為「P醫學」的次世代醫療概念,以預測(Predictive)及預防(Preventative)為支柱,除了由醫院透過藥物基因學(Pharmacogenetics)及藥物基因體學(Pharmacogenomics)進行藥物治療(Pharmacotherapeutic),病人(Patient)也能透過攜帶式(Portable)的醫療器材或設備,共同參與(Participatory)整個醫療過程,從而提升醫療對於個人健康(Personalized)的保護(Protective)。

  當前各國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流程,已經勾勒出精準醫學的輪廓。疫情控制的第一階段,是致病原的確認。今年1月,透過全基因組定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呈現出的核酸序列,顯示病原是不同於SARS或MERS的「新型」冠狀病毒。在第二階段,針對疑似個案的篩檢,除了主要臨床症狀(例如咳嗽、發燒或呼吸窘迫)的確認與流行病學上的發病率,例如旅遊史的確認以及與確診案例的接觸外,美國FDA於4月透過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第一套居家檢測工具,民眾可以用棉籤收集鼻腔樣本後寄送到臨床實驗室進行分析,大幅提升民眾參與篩檢的機會,也降低醫事人員的工作負擔。

  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確診案例的診斷時,對於此類病毒性肺炎進行胸腔電腦斷層影像判讀,或對於病毒進行陽性的核酸檢測(nucleic acid test),新開發的檢測試劑盒可同時針對新冠肺炎病毒進行多個位點的檢測,包括信使核糖核酸(mRNA)進行編碼產生蛋白質的序列,也就是所謂的「開放讀序框」(ORF)、核包膜蛋白基因(E gene)及核鞘蛋白基因(N gene)等。當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針對以上的檢測結果均呈現陽性時,就可以判定該疑似個案確診,避免因為病毒產生變異導致的漏檢或呈現假陰性的問題。

  到了最後階段,不論是對於確診者實施分層隔離、高危險群的在院或居家隔離、或是持續性的健康追蹤,無非不是透過精準預防與管理來控制疫情。確診者若出現嚴重或可能危及生命之病況時,依其「個人」的病史,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情況,給予不同的醫療處置,避免嚴重併發症或二次感染的發生。即便是呼吸器的使用,亦應視「個案」情況而定,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出現嚴重咳嗽、或是血液的流動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時,始應使用侵入式的呼吸器,甚至是採用葉克膜(ECMO)來維持生命。

  以上都還只是面對疫情時的被動處置,我們若將「精準醫學」的概念放到最大,除了利用各種體學資料(-omics data)和個人健康紀錄(PHR)分析個人體質外,後天所暴露的環境因子總量(exposome),包括身上微生物聚落的組成(microbiome composition)對於致病的影響,甚至是個人之所以想要保健的動機及因此產生的行為,都能讓人類在面對下一波疫情時,化被動為主動,透過先行投資來降低後續損害。

  大家常說危機就是轉機,但別忘了轉機能成就商機。精準醫學的範疇,從個人健康管理、疾病的預測與病原的確認、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一直到痊癒後的預防甚至是預後(Prognosis)的推估,各個環節無不涉及複雜的產業供應鏈,更攸關人體生物資料的整合利用。政府、醫療機構及相關研發單位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可借疫使力,透過精準醫學的概念應用以及基因體學、資訊科學及醫事技術上的創新,戰勝病毒並共同推動「P醫學」產業鏈的發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