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循環經濟數位轉型

文/溫麗琪 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自雄 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主任

  疫情就像地球對人類發出的怒吼之聲,國際航班大幅取消,生產活動也因隔離檢疫措施而停滯,各地遍佈的封城令大幅降低交通運輸的排放污染,溫室氣體的排放顯著下降,地球得以暫時喘息,人類被迫還給地球一份寧靜。

“然而,疫情終歸會消退,經濟活動勢必重新展開,我們需要一個不會讓碳排放也跟著止跌回升的生產及消費模式,讓未來的風險離我們而去,後疫情時代的循環經濟數位轉型才是真正關鍵!”

  政府的紓困與振興方案該怎麼抓住這次的綠色數位轉型契機?首先,為了刺激經濟復甦與民眾消費,消費可以很循環經濟,源頭設計如交通運具或家電設備,如果搭配能源效率分級標示作為補助條件,增加民眾汰舊換新的購買意願。

  當產品市場需求穩定建立後,政府調修「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範擴大生產者的產品責任,利用創新科技技術建置「產品數位護照」體系,有效追蹤產品的生產履歷(例如二次料投入比例、產品強制回收比例等)、生命週期及環境碳足跡,除得提供消費者產品相關環境資訊,亦得串聯政府既有「資源循環分析系統」的監管機制、適當地於產業價值鏈節內導入經濟誘因,且創造維修市場的綠色就業機會。除此之外,相關離岸風電、太陽光電等產業,亦需要大量勞動人力進行更新改善,也可以在整條供應鏈的範圍內創造新的綠色就業機會。

  其次,為了配合隔離及檢疫措施,並降低接觸感染之機會,遠距工作、遠距教學、甚至遠距醫療,這些過往的特別情況瞬間成為生活常態,也讓我們發現除了網路必不可少,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更是背後關鍵,特別是面臨政府的非核家園政策、各國煤炭發電除役政策及永續發展目標之趨勢。我國應如何擴大再生能源的應用、提高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及發展穩定的供電機制。面對後疫情時代需求愈加迫切的電動化與無人化,政府的紓困與振興方案如何在提高經濟規模與競爭優勢上,推動分散式電網系統與儲能生態系,利用法規改造彈性的「售電市場」與「發電系統的營運」再生能源市場,導入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將左右生活型態數位轉型的進程。

  根據歐盟2019年發布的「綠色新政」(Green Deal)指出,人工智慧、5G行動通訊網路、雲端計算及邊緣運算,以及物聯網等數位科技的發展,能夠快速、有效地監測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影響,並作為綠色經濟是否能達成永續目標的關鍵競爭工具。特此目標,歐盟近期提出「歐洲氣候法」草案,針對中小企業提出氣候中立及數位化的具體指導措施,協助歐盟境內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與綠色轉型,以解決歐盟單一市場的障礙、提升歐洲競爭力及作為綠色轉型的經濟框架。

  台灣的數位轉型人才濟濟,這次口罩之亂的平定,數位工具協助及人才功不可沒。在永續能源及循環經濟皆有明確的指標及對象下,紓困與振興方案若能精準採購及補助,相信此次疫情衝擊不僅衝擊經濟產業,亦加速產業數位化的進程,政府若能妥善運用此機會,將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植入數位產業之中,藉此展現我國對於綠色轉型經濟體的決心與貢獻,亦可奠定我國循環經濟數位轉型之領先優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