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法律諮詢服務

科技專案辦理依據為產業創新條例,因此除經濟部以外,其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亦可依法辦理。目前以經濟部言,可區分為「法人科專」、「學界科專」、「業界科專」三者。
申請任何一種科技專案應具有一定的資格,以法人科專為例,需經制度評鑑通過,具有「經濟部推動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13條之條件的研究機構為限,而申請創新前瞻類科技專案者,則並應符合同辦法第14條之條件。
我國為加強產業技術開發,有鑑於早期資源侷促,且中小企業居產業主力之總體環境,自1979年起陸續成立技術研究之法人機構,如工研院、資策會、生技中心、金屬中心等20個法人研究機構並且取得制度評鑑之條件後,推動執行及發展前瞻性、關鍵性的產業技術研發,同時完善研發環境及基礎設施。惟多年運作以來,已逐步跨大至包含中科院等行政法人。
依據經濟部推動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4條之規定,科技專案依其特性,分為「創新前瞻類」、「關鍵類」及「環境建構類」三大態樣。
依據經濟部推動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4條之規定,所謂「創新前瞻類」之科技專案指規劃開發符合下列規定之科技專案:
1. 國內外尚未商業化之產品、服務或技術,可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產生策略性之產品、服務或產業。
2. 具潛力可促使我國產生領導型技術或大幅提升重要產業競爭力及附加價值。
依據經濟部推動研究機構進行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補助辦法第4條之規定,所謂「關鍵類」指規劃開發未來產業發展所需之核心技術或可促成產業界投資,並建立相關產業之標準、關鍵零組件及產品之科技專案。而「環境建構類」指下列規定之科技專案:
1.建置或維持檢測與認驗證設施、實驗室及試量產工廠。
2.蒐集、研析及推廣產業創新研究發展相關科技、經濟、法律資訊。
3.推動或開發產業發展創新服務。
4.其他與建構產業創新及研究發展環境相關之事項。
法人研究機構得以國際合作方式引進或共同開發技術或創新模式,並應以契約具體約定合作標的、合作方式、計價方式、轉授權權利、使用地域、合作所衍生研發成果之權益歸屬;且不得損及經濟部或所屬機關之權益。
產學合作以法人科專為例,為有效整合國內外各界研究發展資源及能力,研究機構得以跨領域或跨單位之方式,從事技術引進、合作開發或共同參與科技專案之執行,其方式包含國際合作方式引進或共同開發技術或創新模式,但如就合作標的未享有轉授權權利或使用限制特定地域,則應報部核定。
法人研究機構於提出計畫申請時,應聲明下列事項:
1. 三年內未曾有執行政府計畫之重大違約紀錄。
2. 未有因執行政府計畫受停權處分而其期間尚未屆滿情事。
3. 於三年內未有違反勞工、環境相關法規或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相關規定之重大情節。
4. 三年內無欠繳應納稅捐情事。
5. 同一計畫未獲得其他機關經費之補助
細究不實施專利實體(Non-Practicing Entity,NPE)之內涵,現階段並無明確與完整的定義,參酌現行學術界對於NPE的認知,大多認為NPE係指針對專利技術擁有權利,但未從事任何商品生產,亦不從事任何研發工作者。一般著眼於NPE對專利制度以及專利市場之負面影響,又以Patent Troll(中文可譯為「專利巨人」、「專利蟑螂」、「專利流氓」、「專利地痞」或「專利恐怖分子」等)稱之。
美國貿易委員會聲明ITC在處理FRAND授權原則的基礎標準專利(SEP)時,須考慮到公共利益的原則,不可立即發出限制禁止令予專利侵權人。因此若專利侵權人可提出其專利為SEP且若被限制禁止會侵害的公共利益,ITC更需要平衡是否對其發出限制禁止令之必要。
TOP